图一 母(甲文)
图二 毋(小篆)
图三 生(甲文)
图四 毒(康熙字典)
图五 毒(正体)
图六 毒(正体)
徐梦嘉 文/图
毋与母同源,甲文都作“母”(图一),在优雅的跪坐“女”字胸部加两点表示乳房,女子生育后即为人之母,有乳汁可以喂养婴儿,“母”字形义简约清晰历来没有异议。战国始,母字以横代点分化出毋字。到秦小篆“毋”(图二)婀娜的构形仍与母字相似。毋的字义是禁止、不要等,历来也没有异议。那么为何要用母的变身毋作此义项?则众说纷纭。
1.《说文解字》毋:“从女一。女,有奸之者。一禁止之,令勿奸也。”禁止女子的奸情。以指事符号一横表示禁止。2.有观点以明代小说《封神演义》中的歧视妇女“最毒妇人心”讲法来解析毒,是离谱地理解特定语境下的文学用语。且此讲法较造出毒字的战国时期晚10多个朝代。3.不要侵犯女子。
我砥志研思,提出徐说新解:生子成母,母字破点为画成毋带出禁止、不要义项,还要从毋的字相中窥得实像母和虚像子(强调乳房的母亲在哺乳,一定有哺乳对象“子”的存在),从而能破解并契合造字先人在毋中隐藏的意涵。成为母亲,孩子是母亲的一块心头肉,对孩子呵护有加,哪怕付出一切代价也要保护自己的孩子。婴儿期,母亲会示意孩子不要用眼睛看烈日;有太大声响,要捂住耳朵不要去听。孩提时,母亲会禁止孩子玩火和随便戏水,当孩子也老了,倘若母亲还健在,叮咛不会停止。毋,实为母对子的规谏劝诫而造就的字。
由于毋是从母演变出来,千百年来相似的两字在使用中经常混淆,有时需要从行文中区分。
诠译“母、毋”,必须谈到“毒”字。同样千百年来毒下是用母还是毋没有定论。历代书法大家写毒字,都云里雾里不分,唐代颜真卿的毒字,两款都有。从毋的“毒”,生、毋组出,生(甲文,图三)的构出是屮(草)从土地上萌生形态,古人认为毒上的生之草为有毒之草,禁止(不要)接触采摘。因此我认为毒草下置禁止义的毋合乎造字理据,后来毋被写成母只是汉字使用过程中的讹变。
清代的“毒”字将毋的中尾撇截除(图四),见《康熙字典》仿殿版2函12册全线装本辰集下(1919年5月上海中华图书馆影印)。无中尾撇的“毋”(电脑字库无此形,下文藉“毋”代)是毋的异体字。《康熙字典》辰集下19:“‘毋’,止之辞,古人云‘毋’犹今人言莫也。”历史上也常有以“毋”形取代母、毋的“毒”。第一版《辞海》(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,辰集258页)中的毒与清《康熙字典》毒同款。
起源于宋朝,勃兴于明朝的印刷正体汉字,经过日久岁深的使用传承到上世纪汉字简化前,毒字最主要还是两款,从母“毒”(图五)与从毋“毒”(图六),《康熙字典》与第一版《辞海》的毒属于从毋毒。
我常提及汉字简化时一些字简得莫名其妙。笔画数相同的恥和耻,没有选正确字义耻于心的“恥”(不过电脑字库保留着),而根据形声关系留下耳止“耻”。毒字就无厘头了:面对老祖宗留下两款“毒”,从母毒9画,从毋毒8画,无论是字义传承,笔画多少都应该甄用从毋的“毒”(由于被彻底淘汰,现在的电脑字库无此款)。经历过病毒肆虐的三年疫情,人们对病毒闻之色变。今天再认真品读从母的毒字也会细思恐极,形不合义的从母毒字还涉及到对伟大母爱的污蔑,对慈祥母亲形象的扭曲。建议有关方面克服各种困难将正体汉字“从母毒”改成“从毋毒”(见图六)。如斯,上上大吉矣。